三國時代,「臥龍」諸葛亮隆中十年,默默耕讀;劉備三顧茅廬,禮賢下士,從此飛龍在天,大展鴻圖。許多人盼望能像諸葛亮那樣,有老闆識才,親自上門、拜訪延攬,卻忽略了諸葛亮在出仕前所做的功課,所下的苦功。 試著想像當時的畫面:劉備和孔明未曾謀面,也不曾交談,劉備雖然耳聞孔明名聲,但不見得必然賞識,也可能像後來劉備見到龐統一樣,以貌取人,不看在眼裡。 然而呈現在劉備面前的,是個風采翩翩、高頭大馬、儀表談吐都很出色的有為青年,而且就像個胸有成竹、概念清楚、資訊豐富、算計明確的企劃大師,劉備怎能不傾心,怎不「如魚得水」,禮聘為謀士?
苦心醞釀「隆中對」 所謂策略規劃,就是要瞭解外在環境變遷的趨勢,以掌握機會,發揮優勢。在著名的「隆中對」裡,諸葛亮參考各集團勢力消長,提出策略規劃。他分析劉備陣營的處境,認為主要競爭對手是曹操、孫權,但兩人實力強大,都不可以正面衝突,更別想從他們手中奪取利益、搶得地盤,要下手就要打較弱的對手主意,也就是荊州的劉表、益州的劉璋,把他們的荊州和益州搶佔過來當做根據地,然後安撫西南的戎、越等少數民族,安定內部,並且結合孫權,對抗曹操,最後等待有利時機,兵分二路,北伐滅曹,統一天下。 諸葛孔明這時只有27歲,沒有任何行政經驗,不曾在各級政府機構做事,他對天下大勢的認識從哪裡來?如何能夠在劉備面前不假思索,侃侃而談? 由此可以想像諸葛亮的用心和辛苦。在沒有網路和報紙的年代,諸葛亮只能在荊州地區南來北往的人士口中,探聽各地區動態,詢問各路豪傑動向,由小見大,思索再三。也因此當劉備來訪,諸葛亮能具體分析,檯面上的各方豪傑孰強孰弱,他們各自的優缺點,所處的地理環境特性,以及劉備何去何從,從何著手,如何下手。 諸葛亮不是只有資訊、沒有知識。他讀書極為用功,但閱讀方法和其他人不同,他「觀其大略」,只抓重點,不問細節。什麼是重點?有用的,就是重點。與其尋章摘句,舞文弄墨,不如讀通書裡的意涵,瞭解文字背後的思想,學有所用。可以說諸葛亮是閱讀實用主義的典型。
草莓世代求職不用心 「知識+資訊+思考」,三合一,所下的功夫,造就了諸葛亮隆中對策的基礎。因此,雖然諸葛亮沒有職務,但天下局勢瞭然於胸,在正式上班前,就已經準備好了。 這種準備的功夫,不就是現代職場新鮮人欠缺的嗎?在許多主管眼中,所謂「草莓世代」的年輕人,求職時往往犯了幾項大忌,包括履歷表潦草空洞,面試時服裝儀表炫目不得體,面談前不做準備,對所應徵的職業和企業毫無概念。而後者並不是現代的年輕人才有的問題。面談前不做準備,對所應徵的企業體,以及想要進入的職業概念不足,一問三不知,心想反正就是一份工作,到時候一個口令,一個動作,這樣的心態,怎能贏得青睞?又如何讓主管認定你是個人才? 不妨改寫前美國總統甘迺迪的名言,不要問什麼時候老闆來三顧茅廬,而要問三顧茅廬能顧到什麼?換言之,懷才不遇不是問題,問題是,遇到的時候,才,夠不夠?學,足不足? 彷彿武俠小說裡學得武功的俠客,出師下山闖盪江湖,所欠缺的只是經驗而已,幸運的是諸葛亮有機會一步一步磨練。(《三國演義》裡孔明一登場便大權在攬指揮作戰,是虛構出來不合史實的。)
不怕沒機會,只怕沒實力 現代人當然不可能像諸葛亮那樣隱居個10年,等老闆上門拜託你去上班。但三顧茅廬的故事提醒我們,當機會來臨時,你準備好了嗎? 或許有人質疑,從生涯規劃觀點來看,諸葛亮未免太不積極,既不毛遂自薦,又不主動爭取,倘若一身才華就此埋沒多可惜?不會的,識時務者為俊傑,諸葛亮想必瞭解,所處的時代,群雄並起,求才若渴,領導者為求勝出,必然四處求才。弱者如劉備,強者如曹操均是如此。不怕沒機會,只怕沒實力。 諸葛亮的機會,奠立於他在小圈子裡所建立的名聲。 諸葛亮在荊州知識分子圈內已略有名氣,口碑很好,一些以知人而聞名的賢能之士早晚會被徵詢,也必然從口中吐出「諸葛亮」三個字。果然,封號「水鏡先生」(意思是很會鑑識人才,如水似鏡,明亮照人)的襄陽隱士司馬徽,當劉備當面請求推薦人才,他就推崇臥龍、鳳雛兩個人,鳳雛是龐統,臥龍就是諸葛亮。 此外,劉備所器重的謀士徐庶也提到諸葛亮的大名。劉備請徐庶把諸葛亮帶來,徐庶回說,「這個人不可以叫來,應該由您屈駕拜訪。」於是才有三顧茅廬的故事。 孔明不忮不求,不動聲色,卻早已為通往職場鋪路。 |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