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人是藝術,也是技術。人才有操守、有才學,當然最好,但天下的事往往沒那麼完美,如果不能兩全,才、德有所偏移,用人應該重才華還是品格? 從古到今,從歷史教訓到職場經驗,對這問題爭議很多,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答案。在儒家系統支配的中國古代,道德是最高標準,曹操一句「用人唯才」,被後人罵到臭頭。司馬光編撰《資治通鑑》,在第一卷就大發議論,把人才依才、德分為四類,德才兼備的叫做聖人,無德無才的叫做愚人,德超過才的叫做君子,才勝過德的叫做小人。司馬光認為,如果得不到聖人、君子,那麼與其得到小人,不如得到愚人,因為愚人想幹壞事也幹不了,像小狗撲人,能夠制服;而小人作惡,就像惡虎生翼,危害太大。 問題是,品格好壞如何定義?社會風氣不同,標準就會不同。古人的標準,現在看來不見得一樣。
允文允武,屢建奇功 吳起是個爭議人物,他所撰寫的《吳子兵法》,和《孫子兵法》並稱中國兵法雙璧。吳起是衛國人,在魯國發跡,仕途不順,聽說魏文侯賢能,便到魏國尋求發展機會。魏文侯詢問臣子李克對吳起的評價,李克表示: 「吳起這個人貪婪好色,但說到用兵,就算以兵謀略見長的司馬穰苴(齊國名將)也比不過他。」果然,吳起到了魏國,負責防守魏、秦國界,屢建奇功,他和諸侯大戰76回,全勝64次,其餘12次打成平手,勝率100%。 後來,因為政爭,吳起離開魏國,在楚國擔任國相。期間全面改革,政績斐然,楚國國力大增。不論從軍從政,吳起都有卓越的成就,允文允武,是不可多得的人才。但說起吳起,後人對他印象不佳。究竟他做了什麼事? 吳起年輕時,雖然家財萬貫,但他一心追求官場成就,金錢只出不進,終致破產。同鄉的人嘲笑他,他一怒之下,連殺30幾人,逃出衛國。臨行前,在母親面前發下重誓說:「將來如果不出將入相,誓不回國。」後來母親過世,他不回去奔喪,他的老師曾子氣得將他逐出師門。 吳起後來抵達魯國,棄文從武,改學兵法,很受器重。這時齊國來犯,魯君有意以吳起為將,但又考慮到吳起的妻子是齊國人,對吳起的忠誠度頗感懷疑。吳起為了證明自己的立場,殺了妻子。魯君便以吳起為將,大破齊軍。 看看這些前科,很快得出「這人人品很爛」的結論,但細察內容,有沒有貪贓枉法、結黨營私、殘害百姓、掏空公產?沒有!充其量是殘酷而現實。吳起的事業心過於強烈,以獲取成功為人生最高價值,為求目的,不擇手段。他的價值觀有所偏差,於人品有虧,但專業敬業,全力以赴,在職業本分、工作業績方面,近乎完美。
魅力領導,將士用命 也就是這分專業能力,使他展現過人的領導魅力,士卒願意同心協力,赴湯蹈火,奠定了百戰百勝的基礎。由一則小故事,便可知吳起的領導魅力。有一名士兵得了腫瘡,吳起以大將之尊,親自為他吸膿。士兵的母親聞訊大哭,她說:「想當年,孩子他爹患了同樣的病,吳將軍也親自為他吸膿,不久,便戰死沙場。如今,我怕我的孩子步他爹的後塵,為了感激吳將軍的恩德,也拚命作戰,為國捐軀!」 吳起為小兵吸膿,並非特殊個案,他始終和身分最卑微的士兵同甘共苦,無論睡覺或吃飯,都相當克難,將士之間形成命運共同體,因此,部屬對吳起誠心擁戴,向心力極強,為他效死,無怨無悔。
超級戰將怎麼用? 吳起在《吳子兵法》裡多次出現「德」字。他認為國君要具備道、義、禮、仁四種修養。當魏國君王看到山河險要,大嘆「美哉乎山河之固,此魏國之寶也。」吳起此時卻大潑冷水道:「國家之寶,在德不在險。」由此可見吳起重視「德」的程度。 這不是很矛盾嗎?吳起的中心理念以「德」為本,對士兵仁慈愛護,卻又殺妻求榮、棄養母親,只為求得一官半職。簡化地說,依吳起的事業心、家庭觀,於公,職業道德五星級;於私,個人道德值得懷疑。那麼我們不禁要問,這樣是德高於才?或是才勝於德? 如果你是最高領導者,這種超級戰將你用不用?用,怎麼用?如何建立信任關係?要給他什麼樣的職位?有沒有什麼限制?這些問題恐怕也沒有標準答案,在此,且留個想像空間給讀者。 |
留言列表